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大学》052:齐家章解(十)(2014.05.20)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galaxy银河官网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晚开始,我们的讲座加上“孔明弟子”、“怀瑾握瑜”两个群,退出“中国探索先锋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学习中华经典。

上两次,我们学习的是《大学》这一段:“一家仁,一国兴(星)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利),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我们列出了如下两个小标题:

【1】文中连用六个一,首先须明道生一。万物各有一太极,千变万化统于一。

【2】修齐治平本一贯,至善至诚本一体。仁智贯通达六合,是非偏正易辨析。

以上一段,我们还没有讲解透彻,因此,今晚我们仍然讲这一段,并继续按这个顺序列出小标题。中间不再休息,最后再设问答时间。

【3】既须明白一贯理,还须知晓关与节。齐家需要行教化,治国政法不可缺。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上一次,我们只是抓住其中的“一”字展开的,接下来,我们再看其中部分。

上一次的最后,我说了这么一段话:一家能仁能让,则正道通达于上下左右,其国开始兴起仁让之风,不是难事。一人背道贪戾,犹如一只臭肉坏了一锅汤。

这段话涉及到的问题是:为何说“仁让”的时候是从“一家”说到“一国”,为何说“贪戾”的时候是从“一人”说到“一国”。我们先说前一个问题。

说“一家”能“仁让”的时候,包括了“一人”之“仁让”,但是,“一人”之“仁让”还不足以使“一国”能“仁让”。

“一家”能“仁让”,意味着已经有“一人”的“齐家”之功在其中,有此“齐家”之功又是凭借“一人”的“修身”之功。

为什么不说“一人仁,一国兴仁;一人让,一国兴让”呢?因为“修齐治平”是始终一贯的,但也须知还有“身、家、国、天下”这四个关节。

“修身”是“一人”之心体现于言行,虽然“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需要如此,但是,仅仅凭借“一人”之心不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人”之“修身”,是“明明德”;以圣贤君子之道教导庶民,任用贤德君子治民,则是“亲民”,而“止于至善”就在其中,“明明德于天下”的过程就在此。

“齐家”需要加上“教导”之功,亦即需要教人“孝悌慈”;“治国”还要加上“政法”之事,亦即除了国君自正、教化之外,还要有政令、法律。

所以说,“修齐治平”固然有一贯之理,但是,四者之间却又有所不同,所以,不能没有“关节”,不能没有等级秩序。

一个人“修身”的时候,是把“诚意”和“正心”落实在言行之中的过程;从“身修”而至于“家齐”,则意味着“家人”已经形成好学、敬贤、向善的良好风气。

随着这种风气从形成到普及,“家人”也就开始从“好学、敬贤、向善”而趋于“仁让”的心思和言行。

王船山先生说:“一家之仁让,非自仁自让也,能齐其家者教之也。教成于家而推以教国者,即此仁让,而国无不兴焉。”

常常看到有人误解儒学,误认为儒学只讲究“道德仁义”,或者只讲究“礼乐教化”,而否定制度、法律、武力的作用。

须知,道德仁义、礼乐教化,首先是为了减少乃至消除犯罪与战争,进而能使人达成人道,使人类社会能够太平。

儒学不是不重视制度、法律、武力,但是,若无圣贤君子之道,所制订的制度、法律不可能有仁心,用武力的时候也不可能是仁义之师。

【4】君子之道是正道,偏离正道成小人。仁让有爱有奉献,偏左偏右道不真。

为什么这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却不说“一家爱,一国兴爱”、“一家奉献,一国兴奉献”呢?

因为“仁”与“爱”不同,“辞让”与“奉献”不同。我们可以说,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是“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的不同。

“君子之道”倡导“仁”与“让”,默认“爱”与“竞争”;“小人之道”倡导“爱”与“竞争”,但永远达不到“仁”与“让”。

“君子之道”,在于“各行其义”、“各得其利”;“小人之道”,在于“各担其责”、“各保其利”。

但是,两者并非始终并列的两条道。

“小人之道”从何而来?是因为偏离了“君子之道”,才有了“小人之道”。“小人之道”并非“邪恶之道”,只是偏离正道而已。

“仁”与“让”,都来自于人生来就具备的“恻隐之心”和“辞让之心”,由此直行而达到“仁”和“礼”,便是“君子之道”。

这条“直行”的正道,就像“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那样,是“无私”的,是自然而然的,是“至诚至善”的。

“仁者爱人”之中的“爱”,也是“无私”的,亦即不忍心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害,更不忍心伤害任何人。这是“君子之道”,可是,怎么会转向“小人之道”呢?

因为“仁让”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之上,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人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远近亲疏,总会有个人好恶,总会有利害得失。

如果遇到远近亲疏时,无“害远疏”以“保近亲”之心,则不失其仁,是“君子之道”;如果为了“保近亲”而忍心“害远疏”,则因私失仁而成“小人之道”。

如果遇到个人好恶时,能够“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则不失其仁,是“君子之道”;如果被个人好恶所左右,则因情而失仁而成“小人之道”。

如果遇到利害得失时,能够“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则不失其仁,是“君子之道”;如果在利害得失面前“有所忧患、恐惧”,就转而成了“小人之道”。

同样道理,从“辞让之心”开始,也会遇到远近亲疏、个人好恶、利害得失,如果在此情况下仍不失其“辞让之心”,则是“君子之道”;

如果因为疏远、厌恶、危害就从“辞让”转为“竞争”,则是“小人之道”。那么,“奉献”是不是“君子之道”呢?

我们首先要说,“奉献者”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俊杰,但是,“倡导奉献”的主张,却仍然是“小人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君子之道”只是“行其义”而已,而无意于得失、取舍。所谓“杀身成仁”是为“成仁”而不计生死,所谓“舍生取义”是为“取义”而不计生死。

假如倡导用“杀身”的方式“成仁”、用“舍生”的方式“取义”,那就不是“君子之道”,更不是“圣贤之道”。

那么,倡导“让世界充满爱”,倡导“奉献”,难道不好吗?我们对此不否定,但也不赞扬。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当我们倡导与“恨”相对应的“爱”时,“恨”的隐患在其中了;当我们倡导与“索取”相对应的“奉献”时,就为“索取”埋下伏笔了。

为什么会有“恨”的隐患、“索取”的伏笔呢?因为从“君子之道”来说,“爱”和“恨”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奉献”和“索取”也是如此。

第二,当我们倡导“仁让”的时候,“爱”与“奉献”已经包括在其中;倡导“爱”与“奉献”的时候,若不迷途知返,就永远不可能达到“仁让”。

假如说所倡导的是“竞争”,那么,恐怕不仅不是“君子之道”,而且也不是“小人之道”,而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了。

【5】一家仁让莫轻忽,一国仁让风兴起。切莫逐流与合污,百姓祸福在这里。

我们说完了“一家”、“一国”,又说了“仁”与“让”,接下来我们说说那个“兴”字之义。这个字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次,值得注意。

“兴”字的正体写法是“興”。《说文解字》:“興,起也。从舁(易)从同。同力也。”我们从字形中的几个象来理解。

“舁”字的上半部分是从相对着的左右手而来的,下半部分也是如此,合在一起来看,就是四只手。这四只手在干什么?

在上面的两只手中间加上一个“同”,当然可以理解为那四只手是在共同用力,可是,共同用力是用来干什么呢?

如果说这个“同”字本来也是指某个东西,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也就是说,四只手在共同用力,把这个“同”所象征的物体抬起来。

这么说来,“兴”字的本义就不是凭借一个人之力把东西举起来,而是至少要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一起把东西抬起来。

这里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其中的“一国”之“仁让”,需要“一家”之人共同用来,才能“兴起”。

“兴起”这个词,含有“开始”之义,虽然“开始”距离“达成”还很远,而且最后是否能“达成”也不敢保证,但是,“万事开头难”。

“一人”之“仁让”,可以兴起“一家”之“仁让”;“一家”之“仁让”,可以兴起“一国”之“仁让”。有了这个“开始”,才会有后面的一切。

在一家之中失去仁让的时候,这一家的希望就从其中那个能够修身的人开始;在一国之中失去仁让的时候,这一国的希望就从能够齐家的那一家开始。

当初,周族从后稷开始,经过古公亶父(胆甫)、公刘、王季等人代代“仁让”,至于文王、武王而得天命,至于周公而天下安定。

春秋时期,五霸没有一个愿意“兴仁”、“兴让”,结果,五霸亡而七雄出,造成了多少国破家亡、生灵涂炭?

战国时期,七雄没有一个愿意“兴仁”、“兴让”,结果,七雄灭而秦获胜,死者永远难复生,乌云笼罩中国两千年而不散。

能在乱世之中,如果每人、每家、每国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是天下苍生之不幸;有“兴仁”、“兴让”者,便是人类社会的希望之所在。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53:齐家章解(十一)(2014.05.27)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51:齐家章解(九)(2014.05.13)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