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大学》086:治国章解(二十)(2015.01.13)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galaxy银河官网   点击:  

十六、彼为(音围)善之。小人之使为(音围)国家,菑(音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1】小人自己认为善,可谓善意非善心。天下无道民须救,躬行切莫责前人。

所谓“彼为善之”,是接着“长(音掌)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而言的。怎么叫“彼为善之”?就是“小人以为善”,换句通俗的话说,那就是小人认为“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不过,必须说明,这里所说的只是“小人”,不包括沦落为奸佞邪恶的人。

短短的“彼为善之”四个字,很容易被我们轻松地放过去,因而不知宗圣曾子的一番良苦用心,因而不知圣人的沉痛叹息。古今中外、千秋万代,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国家、太多的朝代最终毁在了这“彼为善之”四个字上。

然而,我们对“彼”又不能痛恨。“彼”就是指那些“小人”,他们本来就没有修养成为“君子”,就被安置在“君子”之位上,我们能责怪他们、痛恨他们吗?他们毕竟是处于“善意”、“好心”来说话做事,而不是处于“恶意”、“坏心”。

仅从待人来说,“善意”不等于“善心”,“好心”不等于“仁心”。比如,当孩子受到别人欺负时,家长鼓励孩子去报复,或者替孩子去报复,家长这样的说法做法就是“善意”、“好心”,但不是“善心”、“仁心”,因为家长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绝不是要害孩子。

“善意”是由外事外物而引发出来的,“善心”是从“本性”自然呈现的;“善意”是自己认为“善”,“善心”是自然而然的“善”;“善意”之“善”未必是“人人所同之心”;“善心”则是“人人所同之心”。

孔子说:“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这里所说的“鄙夫”,所指的是没有得到礼义教化的乡野村夫,虽然不能等同于“小人”,但大体上接近于“小人”。

在一般情况下,乡野村夫没有得到礼义教化,不是乡野村夫的过错;如果国君不进行礼义教化,则是国君的过错;国君不任用贤人君子,却任用乡野村夫以及小人,更是国君的过错。当然,在天下无道的情况下,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理解。

怎么叫做天下无道的情况?比如在“人间”已经不把西洋列强的殖民掠夺、东洋倭寇的肆意侵略作为犯罪的时候,人类所能期求的就只能是不滥杀无辜、不杀害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不杀害妇女儿童了。

比如,在战火频仍、民不聊生的时候,能有“不嗜杀人者”身居君位,百姓就无怨言;能有“救民于水火者”身居君位,庶民就能感恩戴德了。比如,在贪污腐败比比皆是的时候,能有一个不贪污腐败的官员,百姓就能满意。

这就好比是“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一样,不是人们不想吃饱穿暖,而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吃饱穿暖完全是奢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是绝望之际的幻想乃至妄想。因此,在那种情况下的作为,不应受到苛责,更不应该否定。

可是,在可以恢复正常、回归正道的时候,我们仍然像“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一样,满足于“小人之道”,而不回归“君子之道”、向“圣贤之道”迈进,那只能说是我们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了。

庶民痛恨贪官污吏,很正常。但是,如果自身不修养,若身居官吏之位,难免自己也成为贪官污吏;我们慨叹“小人”自以为是、自以为善而造成的祸患,如果自身不修养,在一言一行、出谋划策、献计献策的时候,只能也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善。

如今,我们国家在大力惩治贪官,这是必须的,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不过,以前的那些贪官被惩治了,怎么保证当前正在官员之位的人和将来做官的人不成为贪官呢?那就需要从现在自己读经修身开始,反求诸己而躬行不怠。起步就在脚下。

【2】小人之道是异端,用力愈大愈危险。道德礼义遭破坏,大利之后伏大患。

我们刚刚说了,“彼为善之”的意思是“小人自以为善,所以才那么做”。也就是说,在“小人”看来,能有利于己,有利于家,有利于国,有一时、一地有利,就是善的。什么会如此?因为“小人喻于利”,所以,习惯性思维就是“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

当今盛行的所谓“互利互惠”、“博弈论”、“制衡论”,以及“科学至上”、“富国强兵”“发家致富光荣”等等说法,都是“小人喻于利”的体现。有这样主张和做法的,固然不仅仅是庶民,为什么称之为“小人”呢?因为这是“小人之道”,不是“恶人之道”。

“小人”绝不认为这有任何不好,即使有所不利之处,即使有不利之时,也常常会以“落后就会挨打”、“允许犯错误,善于改正错误就好”、“双刃剑”之类的说法来加以辩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说这是必然?因为近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朝廷的腐败,遭受了长期的西洋列强、东洋倭寇的侵略,加上国内的战争,再加上十年浩劫,于是,中国的君臣民无不急于保家卫国,无不急于使我们的国家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这是善意。

所以,从当初的“百日维新”、“洋务运动”开始之前,就有魏源先生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来则逐渐演变为“师夷”、“赶夷”、“超夷”。为此,有了控制人口生育的建议和规定,有了“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西方化)”的做法;

有了“一党执政”或“多党执政”的主张,有了“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的追求;有了很多信仰基督教的信徒;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西方。最近又即将为了解决养老保险问题而提出了“延迟退休”的主张。

以上这一切,可以说无不是受西方影响,或者说是“小人之道”的体现。我们不是要贬低西方,更不是反对我们政府当初和现在的做法,因为西方能把“小人之道”做到最好的程度也不错,因为我们政府也是在西风强盛而普遍的世界上存在。

我们多年来培养的官员、专家、学者,所学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评判标准都是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从西方而来的),没有多少人阅读过中国的经典“四书五经”,因此,所献出的建议、提案,所作出的设计,又怎能不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西化呢?

然而,如果不知还有君子之道、圣贤之道,那么,能把“小人之道”做到最好也很难得,可是,既知有君子之道、圣贤之道,还停留在“小人之道”上,就可悲可叹了。为什么可悲可叹?因为沿着那条“小人之道”走下去,不可能“天下太平”。

不仅不可能“天下太平”,而且会使人类提前在地球上灭绝,捎带着动植物为人类殉葬。所以说:“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所谓“小人之使为国家”,是说按照小人之道来治理国家,或者是国君任用小人去治理国家。那么,“菑害并至”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说过,“菑”的本义是土地荒芜,引申为道德礼义缺失、“人心不古”,由此而导致唯利是图、利令智昏、争讼争战。“害”则是水灾、旱灾、地震、疾病的增多或加剧。难道“小人”愿意这样吗?当然不是。可是,“菑”与“害”却因此而“并至”。

当然,“小人”也会想方设法地不断地制造问题、解决问题,大概会认为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这种方式,恐怕是属于“鲧治水”的方式,而不是属于“禹治水”的方式。水涨船高,水涨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泛滥成灾,淹没土地,打翻船只。

令人感到一些欣慰的是,如今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开始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学习“君子之道”、“圣贤之道”的重要,外国人也已经有用孔子所传之道来救世界的说法。不过,从开始学习,到精通、落实,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甚至还会有波折。

【3】小人之道能诱人,诱使人类堕迷津。行于此道时愈久,人类愈难再回身。

以“小人之道”治国,也就是“以利为利”的治国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就是从追求个人的权利到追求自己家庭的权利,再到追求本国的权利,进而追求人类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的追求是力求达到最大化。

“小人之道”的治国方法,当然有一整套的设计,而且这种设计会力求完善。这种设计所凭借的是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即使是达到最好的状态的时候,也只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最不坏的方案”。须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人网”能不能“疏而不漏”呢?

《大学》说,按照“小人之道”去治国,“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也就是说,并不是“小人之道”毫无可取之处,其中也有“善”的,而且这种“善”往往是很吸引人的。比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绝对不能说是“恶意”。

不过,其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不是“丰衣足食”、“身心安宁”,而是“发家致富”、“满足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望,于是,城市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多而宽,机动车辆越来越多,工资越来越高。

伴随而来的问题呢?农民越来越少而商人越来越多,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里裸露的土地越来越少而雨水渗为地下水的越来越少,超前消费和经济压力越来越严重,物价越来越高而人心越来越浮躁。如此等等,数不胜数。

“亦无如之何”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归俭朴很难。比如,自从天地生人开始,到现在不知有多少亿年了,而手机、电脑、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火车、飞机之类的东西才出现了一百年左右。

这些东西,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问题。仅仅从手机、电脑、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来说,一个人一生需要换多少个?需要多少钱?须知,这些钱都需要用生命去“交换”,人的一生不知要有多少时间为了赚钱买它们而活着。

至于由此而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结婚压力、学习负担究竟有多大,无法估量;还有由此而造成的时间浪费、虚荣心理、疾病隐患等等,就更无法计算了。可是,人们已经从这些东西获得了极大的“利”,即使认识到其“害”处,还能轻易舍弃吗?

从“道德礼义”来说,要败坏它很容易,大约三十年就能败坏得差不多,可是一旦败坏之后,再想重新恢复“道德礼义”,恐怕要一百年甚至三百年。要毁坏一座楼房很容易,要建造一座楼房却很难。

当然,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三代人的“幸福生活”,我们完全可以顺着这条“不归路”一直走下去,直到堕入“迷津”、落入“悬崖”;如果我们能为我们的孙子的孙子着想,能认识到人在天地之间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随波逐流、听之任之。

我们这么说,不是要回到“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的时代,而是要致力于使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能有道德礼义,能身心安宁、国治天下平。即使我们最后做不到“明明德于天下”,只要从“明明德”做起,沿着通向“明明德于天下”的正道走下去就好。

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下周二这个时间,我们说说《大学》的最后一句,进而说一说“治国之道”与“平天下之道”,就结束《大学》的学习。然后,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欢迎愿意学习圣贤君子之道的朋友、立志于仁的朋友一起学习修行。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87:治国章解(二十一)(2015.01.2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85:治国章解(十九)(2015.01.06)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