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18:《召南·采蘋》(一)(2013.03.03)

2020-05-24   作者:赵宗来   来源:galaxy银河官网   点击:  

一、全诗阅读:

于以采蘋(贫),南涧之滨。于以采藻(早),于彼行潦(型老)。

于以盛(成)之,维筐及筥(举)。于以湘之,维錡(旗)及釜(辅)。

于以奠(店)之,宗室牖(友)下。谁其尸之,有齐(斋)季女。

二、《采蘋》解题:

1.关于采蘋以及中国历史观念:

蘋(pin2)是一种水草的名字,形状像马蹄子,生长的时候沉没在水面以下。这种水草可以用来做菜吃,在这里是用来作为祭品。

《关雎》里,后妃采荇菜;《采蘩》里,夫人采蘩草;此诗中,大夫之妻采蘋。这三种菜都是用来作为祭品使用的,由此体现出礼的等级。

从“反传统”风潮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大力批判所谓“封建等级制度”,批判“封建礼教”,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待呢?

“封建”二字,在中国历史传统里,本来是指“封邦建国”,也就是通过分封的方式建立众多诸侯国,各诸侯国共同构成天子统摄之下的“天下”。

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与“封建”相对应的时代,应该是夏商周三代,在传统中称之为“三王时代”,钱穆先生称之为“封建制时代”。

夏禹、商汤、周文王亦即“三王”,是三位圣王;伯益、伊尹、伯夷、周武王、周公,都是这个时代的圣人。

三王时代之后是“五伯(霸)时代”,虽然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道君老子,都是这个时代的圣人。

三王时代之前是“五帝时代”,华夏经典之中盛称的、《中庸》之中说孔子所“祖述”的天子“尧舜”,便是“五帝”之中的两个;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禅让制时代”。

“五帝时代”之前,则是“三皇时代”,即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时代,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一直认为三皇时代是人类认识到大道、天道、地道、人道的时代。

北宋邵雍先生说,三皇时代以道治国,犹如春季;五帝时代以德治国,犹如夏季;三王时代以功治国,犹如秋季;五伯时代以力治国,犹如冬季。

这种历史观念,表面上看来,是“厚古薄今”,但是,其实则是“师古成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子孙对祖先的敬重,是后人对圣贤的尊敬,是人们谦逊好学的精神。

可是,近百年来,我们为了救亡图存、保族保种,一时之间接受了西方传来的“小人之道”、“霸道”、“夷狄之道”,称之为“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

为了使这种所谓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在中国立足、扎根、普及,采取了“大破大立”的方式,于是千方百计、狂轰滥炸中国本土产生的“圣贤君子之道”、“王道”、“华夏之道”,称之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反传统”。

为了达到“大破大立”的目的,对中国的“经史子集”做了重新的解释和评定,对中国历史也做了重新解释和评定。

对经史子集的重新解释和评定,彻底否定了“经”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取代了“经”的地位,从而中国文化的标准被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取代了。

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释和评定,是把三皇时代和五帝时代看作是极其落后的原始社会看待了,把三王时代和五伯时代看作是非常野蛮的奴隶社会了,把战国之后、清代之前的历史看作是充满剥削压迫的封建社会了。这叫做“唯物史观”。

当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后,接受了“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把历史进程看成了“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前进”的“厚今薄古”式进程,也由此而采用了与之密切关联的历史名称。

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成了我们最高的、最后的理想社会,我们这个时代也当然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文明、最理想的时代;资本主义不如共产主义;封建社会不如资本主义社会;奴隶社会不如封建社会;原始社会不如奴隶社会。

总之,这种观念意味着我们的祖先都不如我们,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制度都不如我们现在要建立或正在建立的制度,所有的中国圣王、华夏经典都是过时的乃至反动的东西。

甚至在之前的几十年里,我们曾经把“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所有中国历史一概称之为“万恶的旧社会”、“黑暗的旧社会”、“吃人的旧社会”,最近几十年我们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称呼。

这个称呼我们现在不大使用了,不过,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为它已经使我们“习惯成自然”,就在我们不知不觉地思考问题的时候,这种观念便不假思索地出现在我们心中、脑海。

要想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恢复中国经典的地位,恢复中国圣王的地位,恢复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中国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每个人、全人类的问题。

因为中国经典和圣王所传的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正道、大道,是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正道、大道。

2.关于等级制度:

现在,只要我们一提到“等级制度”这个词语,往往马上就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反感,会习惯性地否定它。原因何在呢?

“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时期”,似乎是破坏“秩序”的时期;“建立新中国”的“和平时期”,似乎是建立“秩序”的时期。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秩序”这个词的解释上。应该被推翻、被破坏的“秩序”,其实已经不是合理的“秩序”了,徒有“秩序”之名,而无“秩序”之实,其实只是“无序”的混乱。

应该建立的“秩序”,就是要建立名副其实、合情合理的“秩序”,其实也就是变“无序”为“有序”。圣人告诉我们的“秩序”,恰恰就是合情合理、名副其实的秩序。

所谓合情合理、名副其实的秩序,也就是等差、级别合情合理、名副其实。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等差、级别,即使是两个人在一起,都会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别,何况是一个国家的人呢?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等级”上,而在所确定的“制度”是否合情合理、名副其实上。既合情合理,又名副其实的制度是什么样子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其位、各尽其能而已。

君臣是有德有功之人,然后能使政令符合仁义之道,从而保证贤德君子可进,而奸佞小人能退,由此而达到国泰民安。这叫做“得位”。

神在天,鬼在地,人在天地之间,天地人各在其位、各尽其责,互不侵扰,这就是天地人符合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的秩序由此而得到保障。

天在人之上,地在人之下,这是天地的“秩序”;君在民之上,臣在民之下,这是国家的“秩序”;父亲在子女之上,母亲在子女之下,这是家庭的“秩序”。“君臣”以及“父子”的“秩序”是效法天地的秩序而来,我们称之为“礼”。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生养人与万物而不居功,这是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君主像天一样无私而仁民爱物,臣子像地一样无私而保民,这是君臣民之间的“和谐”;

父亲供养妻子儿女,母亲照顾丈夫子女,使家庭和睦安宁,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君臣民的和谐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和谐,效法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我们称之为“乐”。

华夏经典所讲的是“礼乐治国”,而不是仅仅讲“以礼治国”或者“以乐治国”。没有和谐精神的“礼”,不符合经典原则,所以不是名副其实的“礼”,这种名不副实的“礼”,必然导致离心离德。

没有名副其实、合情合理的秩序、分工、等差、级别,不可能达到和谐,所以,和谐必须从维护秩序的“礼”做起,这就是《论语》之中有子所说的: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然亦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如今,我国政府倡导“和谐社会”,这个方向非常美好,可是,如果不从“礼”做起,就谈不到“秩序”;没有“秩序”,不可能达到“和谐”。

当奸佞小人身居高贵之位,而贤德君子深受排斥打击的时候,也就是国家失去秩序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需要重新恢复秩序的时候,“革命”由此而发生。

所以,所谓“革命”,不是要破坏“等级制度”,而是因为“等级制度”被破坏得名不副实、违背情理,才要恢复名副其实、合情合理的“等级制度”。

所谓的“封建等级制度”,如果说是指从战国到清代的“等级制度”,那么,我们可以说,其中有违背情理、名不副实的“等级制度”,这是应该予以摒弃的,但绝不能说那两千多年的“等级制度”都是违背情理、名不副实的。

假如把华夏经典当中所说的“等级制度”也称之为“封建等级制度”,那不仅名不副实,而且也可以说是彻底否定了中国文化的经典和圣人,也彻底放弃了我们一代代祖先的理想和追求。

3.从“蘋”字谈“夫妻平等”的弊端:

关于“采荇”与“采蘩”的象征意义,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那么,“采蘋”是否也有象征意义呢?应该也有。

也许有人会说探求其中的象征意义是穿凿附会,这么一首小诗,哪来的那么多象征意义?这么说恐怕不能说是懂得读诗,或者说没有象征意义的诗就算不得是一首好诗。

即使是一首比较好的诗歌,也往往都会有象征意义,更何况是《诗经》之中的诗歌呢?“经”之所以为“经”,不仅在于其中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在于它“以小言大”、“以近言远”。

大家知道北岛著名的诗歌《回答》,其中那句“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字面的意思,更需要理解它内在的涵义,只有理解了这种内在的涵义,我们才能算是理解这首诗。

如果说“采蘋”没有什么象征意义,那么,为什么还要区别后妃“采荇”、夫人“采蘩”、大夫之妻“采蘋”呢?反正都是用来作为祭品,随便列举出一种祭品也就可以了。

那么,“采蘋”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或者说有什么内在涵义呢?《韩诗》解释说:“沉者曰蘋,浮者曰藻。”首先,我们就从“沉”字来解释“蘋”的象征意义。

“沉”字,本义为一个人或一个物进入水中,而且是自觉自愿地进入,如果是被迫进入便成了“淹没”的意思了。女子出嫁,如果能自觉自愿地跟随丈夫,自觉自愿地接受丈夫的家人和家庭,也可谓妇女对妇女身份的自我认同。

女子婚后,假如其心情长久游离于新婚家庭之外,那么,不仅自身难以得到幸福,不仅夫妻难以和睦相处,不仅难以善待公婆,而且也会使亲生父母为她而担忧,给亲生父母带来麻烦,因为这意味着与丈夫、与婚后的家庭不能同心同德。

俗语说:“女生外向。”这句话貌似对女子的鄙薄,其实却是事实,而且也应该如此。如果“女生”而不“外向”,那么,很难完成婚前和婚后的转变。

近百年来,我们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好像非常好,却不知道这是既危害妇女又危害家庭社会的提法。

当然,其中所包含的男女之间谁也不能歧视另一方,符合礼乐的原则,这是可取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夫妻之间谁也不是服从谁的关系,这意味着夫妻之间失去了礼的原则,这是不可取的。

夫妻之间失去了礼的原则之后,意味着不把夫妻当作一家人看待,而是把夫妻看成了“搭伙过日子”的、并列的两个人了,由此而导致的问题很多。

这样一来,夫妻关系不稳定的多了,争吵的次数增加了,离婚率提高了;不仅夫妻组成的小家庭不稳定了,而且由此而使很多父母、子女深受其害,几代人构成的大家族几乎彻底不存在了。

再往大处来说,从家庭到国家、民族,成了“人各一心”了,顶多也只是一个一个的利益组合了,人情淡漠了。

我们现在没有了钟鸣鼎食的大家族,没有了四世同堂、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连两代同堂都名存实亡了,因为无论儿子还是女儿,只要一结婚,就马上分家单过了。

分家单过之后,小夫妻能够自己由着自己去过日子了,真是自由自在了,可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观念完全被打破了,父母(公婆)无意之中被当作累赘了。

这样的小夫妻,在有了孩子以后,才把父母或公婆接到家里来给他们看孩子,无意之中,在小夫妻的心目中,把父母或公婆放到了第二位,而把儿女放到了第一位。

这样一来,小夫妻平时远离父母公婆,难以对父母或公婆尽孝,对子女孝心的自然影响也就大大的减弱了。毕竟培养子女的孝心,父母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沉”字,又有深沉、谦逊、幽隐、不张扬的意思。贤惠的妻子,绝不张扬,而是默默地尽职尽责,遵守妇道,夫唱妇随;所谓良母,也不是对孩子严加苛责,即使是孩子有错误乃至罪过的时候,也常常是交由丈夫管教,或者借丈夫的名义管教,比如“看你爸爸不惩罚你!”这样的说法。

可是,近百年来,因为倡导“男女平等”,所以,《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被人们怀疑或否定了,有的则直接改成了“子不教,父母过”;更有甚者,“严父慈母”颠倒成了“严母慈父”。

“子不教,父母过”的提法,把父母并列起来了,没有了主次,容易导致的问题是,双方都负责任,结果却成为双方都不负责任,乃至除了问题的时候会全都推卸责任、埋怨另一方。

“严母慈父”,似乎也无不可,但是,往往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母亲管教孩子,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比较见效,一旦孩子长大,母亲往往管教不了了,这时候,孩子的父亲即使再想管教,也往往难以奏效了。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19:《召南·采蘋》(二)(2013.03.1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17:《诗经·草虫》(二)(2013.02.03)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