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63:《论语·子路》008(2018.07.17)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QQ群讲座稿163:《论语·子路》008(2018.07.17)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28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13.9子适卫,冉有仆(音璞)。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音交)之。”}

【1】“子适卫”,夫子行至卫国也。“适”,正体字作“適”则读音为“事”,作“适”则读音为“括”;所谓“简化字”将二者合一,废“適”而留“适”,从而造成其义混淆。《说文解字》曰:“適,之(音至)也。从辵(音辍),啻(音赤)声。”

“啻”者,言少而精当之义也。以“啻”为表音之象,取其“少而精当”之义。从辵,谓“沿路而行走”也。是故,“適”必非轻易而行,且必遵循规矩。“子适卫”,以及行至列国,非夫子“周游”,更非为谋求官职,乃是为使天下有道而天下太平也。

多年来,人常谓夫子行走于各国为“周游列国”,已是所谓“常识”,由此可知,今之所谓“常识”与事实不符者多矣。譬如,“常识”不认可“经典”是“圣人之言”,而以为可与其他书籍等量齐观;不认可“圣人”是得道之人,而以为可与专家学者相提并论。

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且“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之时,即如顾亭林先生《日知录》中所言:“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若夫眼见“天下亡”,而无“救天下”之志愿,必不能成“圣贤君子之德”。

有此志此愿,在佛教则是“佛心”,在道教则是“仙心”,在儒教则是“圣心”。有此志此愿,而德不至足以凝道,则不免有偏颇不足,乃至或误入歧途而不能自知自觉。有此志此愿,而不躬行践履,终究只是空想。夫子行于列国而“援道以救天下”,躬行践履也。

【2】“冉有仆”,冉有为夫子驾车也。“仆”,正体字作“僕”则读音为“璞”,意谓其人犹如未加雕琢之璞玉,有善性、有才能而修养不足者也。故《说文解字》曰:“僕,给(音挤)事者。从人从菐,菐亦声。”而正体字之“仆”字,则是“向前倒地”之义。

今之所谓“简化字”,废“僕”而存“仆”,以一字而兼涵两字之义。此章之“仆”,是“僕”义。所谓“给事者”,亦即听人之命而做事之人。《周礼》注曰:“僕,侍御于尊者之名。”亦即为尊者驾车之人。此章之“僕”,即是此义,是“给事者”之一。

“冉有仆”,则冉有驾车,听命于夫子;是夫子行走于列国,“援道以救天下”,冉有随从夫子而学焉。其所当学者,圣贤君子之道;既学圣贤君子之道,则须立圣贤君子之志,须发圣贤君子之愿,须修圣贤君子之德,须有圣贤君子之行。

夫子于车上,见卫国之民人众多,而叹曰:“庶矣哉!”庶者,众多也。民人众多,本是可喜之事,何以称夫子之言为“叹曰”?民人虽多而贫穷,乃至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一可叹也;民人虽多而不知礼义,乃至不知自别于禽兽,尤为可叹也。

身居“为政之位”者,若其发心为“利”,则无论是欲增加人口,或欲减少人口,皆非“仁义”之政。为加速“富国强兵”而欲以民人众多为“廉价劳力”,或控制生育而“减少负担”,则非“仁义”之政;若增加人口而为拓土开边、称霸天下之“炮灰”,尤为不仁不义。

【3】冉有闻夫子之言,问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其意谓:“既已民人众多,然后应当如何?”夫子答曰:“富之。”意谓“使民人富裕”。或许冉子并非不知应当使民人富裕,夫子所言“富之”,亦必简单一个“富”字可以了得。

朱子曰:“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此是从“天心”、“天子”、“国君”作解。此与“天心”、“天子”、“国君”有何关联?天下之人,皆是天地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子”受命于天,“国君”受命于“天子”。

“天子”受命于天,所受之命在于“保民”;“国君”受命于“天子”,其所受之命亦必在于“保其国民”。纵然不是“天子”,亦非“国君”,“为政者”亦须有“仁心”以行“仁政”,否则,便是违背“人性”,亦违背“天心”。

倘若“民生不遂”,则“天子”违“天之命”,“国君”违“天子之命”,“为政者”违“人之性”矣。从其禀受于天之“人性”、“天命”,从其受之于“天子”之“使命”,则当如何?必施“仁政”而后可。何以施“仁政”?“制田里,薄赋敛”也。

何谓“制田里”?可以从孟子之言而知之。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所谓“薄赋敛”,则是“君臣民一体”而“仁政爱民”之义。

民人未富之前,如何“富之”?《泰伯》篇中有夫子之言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大学》有言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若以非仁、非礼、非义之道而致富,则人间“道德礼义”因此而失,此则非“华夏”而成为“夷狄”矣。

【4】冉子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其意谓:“民人既已富裕,然后应当如何?”夫子告之曰:“教之。”意谓“对民人以行教化”。冉子此问,无意之间已有偏颇;夫子随冉子之问而答,则易于使读者误解。偏颇何在?误解何在?

并非必待民人众多之后,方可富之;亦非待民人既富之后,方可教之。否则,便是偏颇。岂能民人尚寡则任其贫穷?岂能待民人既多再“制田里,薄赋敛”哉?凡生而为人,则不可使之蒙昧而近禽兽,岂能待民人既富再教之以“做人之道”哉?

人者,天地所生之人也,为政者,岂能如养犬养马一般?岂能如养禽兽一般?是故,《易》曰:“童蒙养正,圣功也。”是故,教化为主,而政令为辅。若无教化,则政令亦难通行。“庶之”、“富之”、“教之”三者,“为政者”不可轻视其一也。

或许在现实之中,有分三者为三步者,或是因不知圣贤君子之道,或因事实如此而迫不得已。倘若三者必分三步,则如《管子》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此如此,则可谓既已“饱暖思淫欲”矣,然后使之“饱暖思礼义”,如待病发而后疗之。

自孟子之后,中华历史两千余年,朝代更替数十次,在位之君数百上千人,“庶、富、教”三者错乱者,或有所缺失者,多矣。又有不以“圣贤君子之道”以行教化、施政令者,亦多矣。是民人之不幸,是家国之不幸,是天下之不幸。惟望自此以至于此后能免于此误。

【今天发布完毕。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64:《论语·子路》009(2018.07.24)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62:《论语·子路》007(2018.07.1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