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大学》041:修身章解(四)(2014.03.04)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galaxy银河官网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我们上次所学的是,“修身章”里的“故好(浩)而知其恶(饿),恶(物)而知其美者,天下鲜(显)矣”一句,我们今天对这一句再说两句,然后,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饿),莫知其苗之硕。’”

【12】文中一句天下鲜,常使众人灰其心。修身不仅关乎己,己身不修扰他人。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在这一句中,我们一看到“天下鲜矣”几个字,就很容易产生慨叹,因而知难而退。“经典里面都说了,天下那么多人,能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人少之又少,那么,我也算了吧,就安心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吧。”很多很多人会这么想吧?

当你我这么一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把自己关闭在圣贤君子的门墙之外,如果从此就画地为牢、止足不前,那么,你我也就永远不会进入“天下鲜”的行列之中了。众人皆醉我也醉的时候,即使众人因此而都被害了,谁也不能把责任单独归我;然而,如果“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众人就有了得救的希望。

当你跟着别人去做事的时候,遇到难以决断、难以解决的问题了,你希望着别人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断,能指导你解决问题;可是,当你带着别人去做事的时候,跟着你去做事的那些人,遇到难以决断、难以解决的问题了,你也不能决断,你也解决不了,受害者就是你和跟着你的所有人。

现在你因为喜欢你的孩子而陷入溺爱,两三岁的时候打你两下,你不觉得疼,因而不及时管教,等他长大了再管教,犹如让一棵粗大的歪脖树变直。现在你因为厌恶你家的某个人,因而体现在言行上,也许现在那个人卑躬屈膝或者强颜作笑,但是,怨恨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就好比山洪暴发。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之中那位姜氏,一共生了两个儿子,因为厌恶其长子庄公,所以就喜爱次子共叔段,可谓“好而不知其恶,恶而不知其美”;姜氏的“好恶”,体现到了言行之中以后,引发出来的是兄弟之间的残杀,两兄弟虽然未死,然而有多少国人为此而死伤?谁能使死者复生、伤者复原?

“郑伯克段于鄢”已经是无法挽回的历史,当我们自己“好而不知其恶,恶而不知其美”而造成悲剧,写入历史的时候,也无法挽回了。每个人一生的历史,其所在家庭的历史,其所在国家的历史,都是由每一个“今天”写成。忽略了每一个“今天”,也就是在忽略自己的一生。

明朝人文嘉先生有《明日歌》一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的老师写给我们的是清代的钱鹤滩先生润色之后的版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落实“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不就是很应该的吗?只要开始了,就能越来越好。人不能无“好恶”,“好”其所“好”、“恶”其所“恶”,不因“好恶”而失其“礼”,不因“好恶”而失其“正”,这就是修养。人间不能没有“美丑”,我们不能因为“美丑”而产生“好恶”的不同,“好恶”所对应的应该是“善恶”。“好”其所“好”,就是“好善”;“恶”其所“恶”,就是“恶恶(物饿)”。

因为人之“美丑”不是人自身能决定的。如果因“美丑”而生“好恶”,那么,这种“好恶”也只是私心、私情的体现。人之“善恶”,是人自身可以改变的。只要不牵涉到“私心”、“私欲”、“私利”,那么,可以说,所有人都无不喜欢“善人”而厌恶“恶人”。关键在于,莫因“美丑”而乱“好恶”,莫因“好恶”而失“仁心”和“礼义”。

【13】好恶须从善恶分,莫因好恶失礼仁。由私无论如何扩,终究是私而非仁。

难道喜欢“善人”而厌恶“恶人”,还需要讲究“仁”和“礼”吗?须知,我们喜欢的是“善”,然后才喜欢“善人”;我们厌恶的是“恶”,然后才厌恶“恶人”。虽然说“爱屋及乌”、“厌乌及屋”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应用于对待不同家人的时候,必然带来有偏有向、家庭不和,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君子的“仁心”如何体现于言行之中?身在上位,则勉励人之善,信任善之人;身在下位,则近之、学之、敬之。身在上位,则谏止人之恶,惩戒恶之人;身在下位,则远之、防之、制之。过分的喜欢和爱好叫做沉迷和溺爱,过分地厌恶和痛恨叫做刻薄和愤激,都属于“失礼”的做法,都不符合“仁义”。爱而不仁反成害,恨而失礼反成乱。

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说,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想方设法让他“寿比南山”、“万寿无疆”;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就千方百计让他“死于非命”、“千刀万剐”;当对一个人既喜爱又厌恶的时候,因为喜爱就让他长生,因为厌恶就让他早死。三者都是其心不正、不定、不清、不明的体现,即“惑”。

百姓希望“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这很正常,君子也不是没有这种希望,但是,君子知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谓“死生有命”,意味着任何个人都没有生杀之权,君子不管是在位还是不在位,都是不忍心看到任何人死于非命,而使人能够尽其天年,绝不是采用人为的方式为“善人”延年益寿。

即使是对那些邪恶之人,也不是“杀之而后快”之心,而是尽心尽力去保护和挽救受伤害之人,当邪恶者自取灭亡而天杀、天罚的时候,君子也好比是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那样。所谓“富贵在天”,意味着并非人想要追求富贵就能得到的,人所能做的,只是遵循正道,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亦即“尽人事以听天命”。

君子无心于富贵,更不去贪图富贵,因此,如果是以富贵奖赏贤者,贤者不受。伯夷、许由是如此,帝舜、周公也是如此。合于义,虽得天下,也不以为富贵;不合于义,虽得微财卑位,也以为是可耻之事。

所谓“好恶”,如果说是与天下古今未来所有人都没有丝毫不同,然后可以说近于“仁”。为什么说只是近于仁呢?因为“仁”不是“私心”、“私情”不断扩大而达到的,而是“心地无私”。爱自己而不顾他人,爱家人而不顾其他家的人,爱本国之人而不顾其他国家之人,爱在世之人而不顾已死和未生之人,爱人类而不顾天地万物,都是“私心”、“私情”。

因此,学习圣贤君子之道,不是让我们从自己的“私心”、“私情”、“私欲”开始“推而广之”,而是从“正心”开始。“正心”而后可通达于“仁心”,“仁心”而后可通达于“道心”。《大学》之中,未说“道心”,也未说“仁心”,而说了“正心”,切不可小看了《大学》。因为且不说满心私情私欲不是仁心,即使心有一点不正也不是仁心,更不要谈“道心”了。

人心有一点偏,也不叫做“心正”;言行有一点僻,也不叫做“身修”。正因为天下之人在待人之时,往往是被“美丑”所左右,往往被“好恶”所左右,所以,其心不偏的人尚且难以做到言行无僻,如果其心有偏,就更不可能做到言行无僻了。这样一来,当然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我们学习君子之道,践行君子之道,就是在“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的现实社会之中,而不是找一个远离是非善恶的清静地方,更不是躲避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学习和践行,既可以说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荷花,一个可以说像“在淤泥而不染”的莲藕。

【14】因爱其子不见恶,因贪多获便谋求。满足情偏与逐利,何谈家齐与身修?

所谓“人莫知其子之恶(饿),莫知其苗之硕”,意思是说,人们几乎没有人知到自己子女的不好的,几乎没有知到自家庄稼苗长得高大的。我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孩子是自家的好,庄稼是人家的好。”前者是两三千年之前的谚语,后者是当今的俗话,两者之间也许会有渊源关系吧?不过,无论如何,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种说法,所说的都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所指的是很少有人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现实社会、世俗社会。父母往往都是看着自己家的孩子好,因为喜爱自己家的孩子,所以,往往对孩子身上的缺点、错误不在意,或者有意忽略、掩饰,这就是“好而不知其恶”的表现。“智子疑邻”的故事就与此相似。

难道说父母应该把自己家的孩子很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看待吗?当然不是。不分远近亲疏,而铁面无私,貌似很“公平”、“平等”,而实际上是既无情又无礼。本来“人伦”有五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我们现在把这“五伦”简化成了“朋友”一伦,由此必然导致君臣不像君臣、父子不像父子、夫妇不像夫妇,兄弟不像兄弟,甚至会男不男、女不女。

“人莫知其子之恶”,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士君子、士大夫不能不理解,并宽容地对待。但是,仅仅理解和宽容,是不可能“齐家”的。要想“齐家”,就要自己先做到言行无不合礼,然后通过言传身教,而使人们能“知书达礼”。所谓“知书”,在于“好学、向善”;所谓“达礼”,在于“懂规矩、守本分”。喜欢读《西厢记》《金瓶梅》,不算是“知书”;不分远近亲疏,不算是“达礼”。

人人往往都看着别人家的庄稼比自己家的好,其实,大概是说人们往往总是拿自家的庄稼去跟人家那些长得好的庄稼去比较。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人人都希望着自家的庄稼长得好、收得多,即使生长得再好也不满足。这就是“恶而不知其美”的表现,只不过未必都是因为“恶”才“不知其美”。

这样,好像人们很有上进心的样子,其实,这很容易让人不知满足、不安本分。从不知满足来说,自己的庄稼苗已经长得很好了,还想让它再好,然后,就很容易去追求“奇技淫巧”,并且“揠苗助长”。千方百计地研究、使用各种各样的化肥、农药,晚空心思地去搞“转基因”品种,不遗余力地追求机械化,不断地缩短鸡鸭、猪狗、牛羊、鱼虾的生长时间,不就是在用“奇技淫巧”来“揠苗助长”吗?这样做法,受害者绝不仅仅是那些庄稼、家禽、家畜。

表现在家人之中,父母因为不满足于自己的孩子现在的情况,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逼迫子女成龙成凤,有的通过旁门左道、歪门邪道,企图让子女成龙成凤。其中,望子成龙凤还可以理解,其他的做法则不是爱子女,而是害子女,与用“奇技淫巧”来“揠苗助长”没有什么两样。如此,怎能“齐家”呢?

从不安本分来说,总是对自己的一切不满足,也就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庄稼,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想要得到更多的收获,换句话说,也就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当人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时候,是出于利益多少的比较。这个工作、这个职位,不如那个工作、那个职位赚钱多,就放弃这个工作、这个职位,而换成那个工作、那个职位,难道有什么错吗?

对于“小人”来说,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做法,士君子、士大夫也都理解而且容许。“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这么说的时候,也不是在鄙视小人。但是,士君子、士大夫要从“修身”而“齐家”,也就是意味着要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学习君子之道,立君子之志。如果满足于人人可以心有偏、言行有僻,如果满足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还何必谈什么“修身齐家”呢?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42:修身章解(五)(2014.03.01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40:修身章解(三)(2014.02.2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