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大学》043:齐家章解(一)(2014.03.18)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galaxy银河官网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本章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先把本章的全文分成几个小段,简单说明一下字面的意思,然后再认真仔细地加以学习。下面是此章的全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交),而能教(交)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替)者,所以事长(掌)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仲)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星)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利),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奋)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浩),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真),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交)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特),正是四国。”其为(围)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因为最近太忙,备课时间不够,因此,今晚所讲的内容不多。中间不再休息。讲完之后用半小时时间回答群友提出的问题。

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交),而能教(交)人者,无之。”

为什么说要治理好诸侯国,一定要先从使家人能够“齐之以礼”来做呢?因为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家人孝悌慈爱,却想使其他人孝悌慈爱,那是不可能的事。

【1】国有边界有人口,以戈卫民以道治。国与大夫何关系?国用贤人第一事。

这里所说的“治国”,是治理诸侯国;所说的“齐家”,是指大夫管教其封地之内的人员。如今,现实之中没有“诸侯国”了,也没有“大夫”这个称号了。

在此情况下,我们怎么来学习和落实“治国必先齐其家”呢?须知,“诸侯”之“国”,乃是“国之小者”;“大夫”之“家”,乃是“家之大者”。

我们今天所说的“国”,是从“土地范围、居住人口、独立主权”这三个方面来说的。《说文解字》说的是:“国,邦也。”又说:“邦,国也。”

《周礼注》说:“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其中的“邦”字属于“邑”部,意味着是从人口聚居之地而言的;“丰”表示声,是“大”、“多”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说,“国”字“从囗(围),从或”,而不是说“从囗,或声”,也就意味着“国”字是一个“会意字”,而不是“形声字”。

另外,《说文解字》的“戈”部之中,有“或”字,其解释也是说“邦也”。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出以下道理。

《说文解字》解释“或”字说:“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把“或”字之中的那个“一”解释为“地”,还需要斟酌。

《说文解字》之中的第一个字就是“一”,解释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明明说“一”是“道”的显现,因此,“或”字之中的“一”也应如此。

这样,“或”字之义就应该是,遵循“一”之道,而用“干戈”来保护“人口”。这个“一”字的含义相当重要。

《春秋公羊传》中有“大一统”之义,《孟子》中有“天下定于一”之说,《道德经》中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第一,“或”字中最重要的不是土地范围,而是其中的“口”,亦即“人口”;

“一”是“道”的体现,是用来指导国君以安民的,“戈”是用来保护人口不受内乱和外寇扰乱以保国家安定的。

第二,当“或”字被借走而成为虚词之后,“國”字取代了“或”字本来之义,但在此时,所重视的不再是人口,而转变为土地范围了。

第三,“國”字本来无所谓土地范围的大小,而在于边界清楚而确定,因此,国都也可以叫做“国”,而“国”之大者、人口多者,则叫做“邦”。

第四,“邦”是从“人口聚居”的角度来说的,这与“或”字重视“人口”之义相一致,所以,传统的说法中,在郑重其事的情况下会使用“邦”而不使用“国”。

第五,“邦”字虽然重视“人口聚居”之义,但是,也不是没有“国土范围”之义,因为“邦”与“封”相通,“封”就有边界之义。

“治国安邦”是常用的说法,这里在使用“国”字的时候,重视了“人口”,也重视了“国土”;其中的“安邦”则比“治国”更进了一步。

为什么“安邦”比“治国”更进了一步呢?这就要从“治”和“安”两个字来说。因为“治国”侧重于对国内的治理,“安邦”既要治理国内,还要抵御外来侵犯。

《大学》只说“治国”,而不说“安邦”,不是说“安邦”不重要,而是意味着国不治则祸起萧墙,国能治则外侵不成。

那么,如何“治国”呢?首先就在于用人。所谓“大夫”,也就相当于说国内的各级官员。用什么样的人作“大夫”,就是“治国”的关键所在。

任人唯贤则国治,任人唯亲则次之,任人唯才再次之,如果所用之人是不孝、不悌、不慈、不善之人,必然民无宁日,国无宁日。

一个“国”中,当然有众多的“大夫”。能够做到“家齐”的“大夫”,才是国之希望。因此,古人就说过“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

【2】大夫齐家在躬行,自正而后正家风。孝悌慈爱为根本,家和方能万事兴。

为什么说“治国在齐其家”呢?其中的“在”字,就意味着“齐家”是“治国”之本。虽然说“家齐”未必能“国治”,但是,不能“齐家”则必定不能“国治”。

我们在前面学习《修身章》的时候,说到过“齐家在修其身”。我们说,这里的“修身”最重要的是心正之后,言、行、动无不合礼。合礼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能做到伦常无亏。所谓“伦常”,指的是“五伦”和“五常”。“五伦”是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如果说“五常”是内在修养,是“身修”之关键,那么,“五伦”就是内在修养的呈现,是“家齐”之关键。所以,我们这里侧重说说“五伦”与“齐家”的关系。

在“五伦”之中,仅仅家庭就占了“夫妇”、“父子”、“兄弟”三个,要做到“家齐”,当然必须首先做到这三者没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五种关系”来看待“五伦”,因为中华文化不是从“相互关系”去解决问题,而是“自身德行”去解决问题。

从“夫妇”来说,身为“大夫”者,不能由自己的妻子好不好而改变自身的德行,而是从自身的德行入手去解决问题。

如果妻子有德行,当然没问题;如果妻子德行不如大夫,甚至德行不好,大夫也都是首先从自己做起,感化、带动妻子,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总的来说,夫妇之间,做丈夫的首先要使自己修的的更好、做得更好,即所谓“男儿当自强”;不过,无论是男是女,学习君子之道的人,都应该是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如果夫妇之间相互嫌弃,相互歧视,那么,夫妇就不和睦,又岂能孝顺父母、教养子女?岂能使整个家庭和睦?

一个“大夫”,自己都不能成为一个“大丈夫”,怎么能使妻子家人向善?怎么能得到家人的亲近和信赖?又怎么能担当好“大夫”的责任和义务呢?

从“父子”来说,其实包括了两方面,一是“为人子,止于孝”,另一个是“为人父,止于慈”。其实,这两方面都是出于一个心,只是因为“位”不同而表现不同。

一个不孝顺父母的“大夫”,如果不是容易被个人好恶所左右的人,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一个经常被个人好恶所左右的人,怎能处理好“政事”?

一个唯利是图的人,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得到私利,甚至贪得无厌,一旦无利可图乃至损害到他的私利,难免不做出损人利己、祸国殃民之事。

一个不知到如何抚养教育子女的人,当然不能说是“慈”。不慈之人,在需要他“保家”的时候难以担当责任,在需要他“卫国”的时候岂能担当责任?

因此,“大夫”不孝不慈,则意味着不能担当起儿子或父亲应当担当的责任,如何能“齐家”?如何能“治国”呢?

从“兄弟”来说,如果身为兄长,就友爱、谦让地对待弟弟妹妹;如果身为弟弟,就恭顺、礼貌地对待哥哥姐姐。

兄弟姐妹之间,必然有德行的参差不齐,也必然有贫富贵贱的不同,在此情况下,能够互相关心,能够遇事互相帮助,能够不互相攀比,才能家庭和睦。

这里所说的是“互相”,但是,在具体做法上,却应该是从自身做起,把自身该做的事做好。比如,且不要管兄弟姐妹是否孝顺,自己尽心尽力去孝顺父母就好。

“五伦”中剩下的两个,是“君臣”和“兄弟”。“君臣”虽然与“父子”不尽相同,但人们常言“君臣如父子”;“朋友”虽然与“兄弟”不尽相同,但人们常说“朋友如兄弟”。

由此看来,人生之“五伦”,其中“三伦”全在家庭,另外两伦也无不与家庭相关,所以,“家”对“国”之重要,显而易见。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44:齐家章解(二)(2014.03.2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42:修身章解(五)(2014.03.01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