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35:《召南·何彼襛(荣)矣》(三)2013.06.30)

2020-05-24   作者:赵宗来   来源:galaxy银河官网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上一周我们讲到了“王姬之车”,从“王姬”二字说了说出身与责任义务的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讲,希望与我一同学习的朋友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2】关于“车”:

“車”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舆轮之总名也。”所谓“舆轮”就是“车轮”。车子的部件众多,为什么专门画出“车轮”的样子来表示“车”呢?

因为车轴、辐条,都需要车轮转动才能发挥作用;因为车把、车身等等,有了车轮才能发挥车子的作用。

所谓“舆轮”,总起来说,是指“车轮”,用来代指“车”;分开来说,“舆”是指“车”,“轮”是专指“车轮”。

“车”字有两个读音,第一是读做“居”,有“居”的意思;第二使读作“扯(阴平)”,有“舍(设)”的意思。

这两个读音,哪一个都可以,但是,我在这里愿意读作“居”。两种读音,意思都是说“车是用来载人的”。

“居”和“舍(设)”本来都是能够长期居住的宅第。“舍”这个字现在有两个读音,一个是读四声,一个是读三声。但是,在正体字中,这个字指读作四声,而读作三声的则写作“捨”,是“捨弃”的意思。

“王姬之车”,不仅是指天子之女所乘坐的车,而且也指为天子之女出嫁所用的所有的车。前者与王姬的德行、容颜相联系;后者与车辆众多、仪式隆重相联系。

“曷不肃雝,王姬之车”,就是说身为王姬,乘坐王姬才能乘坐的车,就应该具备王姬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就在登车出嫁的时候,王姬的仪容都表现得非常恭敬和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出身的高贵而有任何傲慢,恰恰相反,越是出身高贵就越应该有修养,越应该做守妇道的典范。

3】嫁妆、礼仪与地位:

女子出嫁时,其嫁妆及礼仪形式,当然要与女家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而不根据所要嫁的丈夫的尊卑贵贱。所以,王姬“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

然而,女子出身高贵,却不能因此要求丈夫家的一切与此相称。天子之女为什么嫁给诸侯之子呢?因为天子之女在天子统辖的范围内,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婚姻对象。

婚姻的双方中,根据各自的家庭地位和家庭情况,决定所应当采用的礼仪和相应数量的嫁妆、聘礼,而且不应该是强迫性的。

一般说来,男女成婚,最好是能够“门当户对”,这在“非自主婚恋”,而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没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门当户对”是倡导,而不是强制。为什么要这么倡导“门当户对”呢?为什么近百年来却反对“门当户对”呢?

“门当户对”的男女,在所受的教养、平时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方面比较接近,所谓“共同语言”一般性情况下也比较多,这样更容易拥有未来的夫妻和睦。

在西方的或者受西方意识影响的“童话”之中,“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公主”嫁给“流浪汉”之类的故事是很感人,但是,都不会写他们婚后的生活。

在中国的世俗文学和近百年来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七仙女”嫁给“董永”、“郑生”爱上“李娃”之类的故事,还有“李甲”和“杜十娘”的故事。

可是,董永故事是“人与仙女”之情,后两者则是贵族书生与妓女的故事,而且最后一类还是以悲剧结束。

近百年来,因为把“情”作为婚姻的前提或最主要的因素,要废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现实中大力反对“门当户对”,而提倡“两情相悦”。

所谓的“文学作品”中的“美好爱情”,常有不讲究“门当户对”乃至反对“门当户对”的,那是为了倡导“自主恋爱”,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礼教”,也是为了“以情动人”,增加文学的趣味性。

在现实之中如何呢?现实之中,有多少父母是真正心甘情愿地接受“门不当户不对”的儿女婚姻呢?有多少“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呢?

中国文化提倡“门当户对”,但是,更提倡“以德相配”,在婚姻问题上,重视的是“不嫌贫爱富”,尤其是一旦订婚之后,就不允许再因为由富贵变得贫贱而放弃婚约。

《朱子家礼·昏礼》注解中有一段“司马公”的话,说得很好,我们在这里引用一下:“凡议昏姻,当先查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

“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盛,安知其异时不贫贱乎?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其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骄妬之性,异日为患,庸有极乎?”

“借使因妇财以致富,依妇势以取贵,苟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又世俗好于襁褓童幼之时轻许为昏,亦有指腹爲昏者,及其既长,或不肖无赖,或身有恶疾,或家贫冻馁,或丧服相仍,或从宦远方,遂至弃信负约,速狱至讼者多多是以。”

“先祖太尉尝曰:吾家男女必俟既长然后议昏,既通书,数月必成昏,故终身无此悔乃子孙所当法也。”

三、第二章讲解:

原文:何彼襛(荣)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译文:何物如此华而美,恰似桃花与李花。天子平正孙女善,诸侯国治其子佳。

1.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此句的意思是说,是什么东西如此华丽而且茂盛?竟然如桃如李。在这里,把第一章的“唐棣之华”改为“华如桃李”了。

两者有什么区别?“唐棣之华”是单写王姬之德与容,而“花如桃李”则兼写男女双方。因为“唐棣之华”是一种花,而“桃李”则是两种花。

然而,“桃李”和“花如桃李”还有不同。如果说是“桃李之花”,便是两种花;此说“花如桃李”,便好像是一种花。

无论是桃花还是李花,在盛开的时候,都是花朵众多的,都是颜色鲜美的。无论是花朵众多,还是颜色鲜美,都是很耐人寻味的。那么,究竟有什么涵义呢?

首先,花朵众多,意味着车辆众多、嫁妆众多、礼仪隆重;其次,颜色鲜美,意味着王姬出嫁的吉祥和喜庆气氛;再次,桃李两种花,不仅花多,而且必然果实众多,暗含有多子多孙的寓意。

2.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这里用了“平王”与“齐侯”两个称呼,这两种称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传统的说法比较多,但总起来也不过是两类。

一类是索求在历史上具体的人物,或者解释为“正天下”、“平天下”的周文王,或者是指周平王;而“齐侯”,则被认为就是齐襄公的各位公子。

另一类则是解释为一个象征。“王”必须致力于正自身、平天下;诸侯国国君必须致力于齐家、治国。

既然《诗经》是“经”,也就意味着不应该仅仅从“史实”来理解此诗,而应该理解其中的通用之理。

所谓“平王之孙”意味着什么?既然是“王之孙”,所指的就应该是“王姬”。能够“正天下”、“平天下”的“王”,当然道德崇高的,其家教当然会好。

出嫁的这位“王姬”,是这样的“平王之孙”,当然是深受父祖感化和教诲的贤德淑女。有人会问,难道王公贵族家的子女都会是贤德之人吗?

我们要知道,王公贵族的子女,当然不一定就是贤德之人。无论贫富贵贱,任何家庭都可能有贤德的子女,也可能有不肖的子女。

我们更要知道,“六经”之中所说的王公贵族,与史书、子书以及其它各种书籍中的王公贵族不同,其中所说的必须是贤德的圣贤君子。

也许有人会提出来:“帝尧那么贤德,为什么会有丹朱那样的儿子呢?”须知,并非丹朱不贤德,而只是其贤德达不到成为天子的标准。

所谓“齐侯之子”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王姬”所要嫁给的那位“诸侯的儿子”,是能够“齐家治国”的诸侯国国君的儿子。

可是,既然说是“平王之孙”,怎么又说是“天子之女”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继承了“王位”的女儿。

再者,因为有唐棣之树,所以才有“唐棣之花”;这就好比是说,有能“正天下”、“平天下”的祖父和父亲,才会有肃邕贤德的“王姬”。

“华如桃李”,则意味着虽然“平王之孙”和“齐侯之子”是像桃和李两种花的“两姓”,但是,“花如桃李”一方面意味着两人合为一家,一心一意,

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双方双方礼仪都很隆重,都体现出来对婚礼的重视,其中更有双方的真情实意。

讲座暂停,各位群友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议论,也欢迎大家对以上内容提出问题。九点整,我们继续讲座。

四、第三章讲解:

原文: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译文:钓竿之线何所做,蚕丝相合永不断。诸侯国治其子佳,天子平正孙女善。

1.其钓维何,维丝伊缗(民)

“其”是“那”的意思;“钓”是指“钓竿上的线”;“维”是虚辞。“其钓维何”,意思是说,那钓鱼竿的线是用什么做成的。

“维丝伊缗”,其中的“维”和“伊”,都是虚辞,没有什么含义。“丝”是蚕直接吐出的一条丝线;“缗”是由多条蚕丝搓成的细绳。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是用蚕丝以及用蚕丝合成的丝绳做成的。

这里说的,从表面看来,好像是钓鱼之事,但是,绝不是要钓鱼的意思,而是通过钓鱼之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钓鱼,是想要得到鱼,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得到鱼。用蚕丝搓成绳儿作为钓鱼的线,就是最好的钓鱼方式。为什么?

首先,蚕丝做成的钓线是礼的象征,也就是说,象征的是男女之间以礼相求。所有因为私情、私欲,为了名利富贵,才去相求,都是非礼的婚姻;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也是非礼的。

其次,《礼记·缁衣》中说:“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

这是什么意思?是说蚕丝本来只有一线,但是,从“丝”到“纶”是由一根蚕丝变为几根合成,好比由各自分开的两个人合成为一个家庭,再进一步就是由一个个家庭合成为国家。

2.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是把上一章中的顺序颠倒了。这样的颠倒,不要认为只是为了押韵,只是简单重复,其中必然有原因。

首先,第二章是为了赞美王姬的品德,所以先说“平王之孙”;所重视的是王姬之德。此德与个人修养有关,也与家庭教育和熏陶有关。

第三章是为了赞美“齐侯之子”能够“以善道求王姬”,所以先说“齐侯之子”;所重视的是“齐侯之子”,因为他有修养,有家教,明礼义,所以,才能“以德相配”、“以礼相求”。

其次,第二章先说“平王之孙”,而后说““齐侯之子”,意味着天子之女即将嫁到诸侯之家,但是,婚礼还没有完成。

第三章先说“齐侯之子”,而后说“平王之孙”,意味着诸侯之家已经接纳王姬,从此以后,王姬虽然仍然是天子之女,但是,更要自己清楚,她是“齐侯之子”的妻子了。

五、诗序讲解:

诗序原文:“《何彼襛矣》,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邕之德也。”

《诗序》是对全诗宗旨的揭示或提示,因此,后世要对《诗经》另作新解的人,都必然要致力于怀疑或否定《诗序》。

从汉至唐的一千多年中,《诗》学的主要流派,原来本来有“四家诗”,汉朝立为官学的是“今文学派”的“齐诗”、“鲁诗”、“韩诗”这三家,但是,后来三家诗失传了。

因为“今文学派”的“三家诗”失传,所以,“古文学派”的《毛诗》逐渐成为唯一的正宗,《十三经注疏》采用的就是《毛诗》。

从宋朝开始,疑古和创新之风盛行,出现了以朱子《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弃《毛诗序》而不用,惟就文本做解,对《诗经》的“诗教”有所降低。

清代王夫之的《诗铎(夺)》,则“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更进一步削弱了“诗教”的宗旨,越来越倾向于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解诗了。

最近百余年来,我们在轰轰烈烈地反传统,却把本来是“传”这个“传统”的《诗经》重新解说,使之变成了为反传统服务的东西。

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而要“传”的那个“统”就体现在“六经”之中,如果不按照《诗经》的传统而且正宗的解释,那么,我们所学的就不是“经部”之中的《诗经》。

所以,我们学习《诗经》的时候,就要根据《毛诗序》来学习和理解《诗经》中的篇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诗序》就是理解《诗经》各个篇章的最重要的原则。

我们在前面学习《何彼襛矣》这首诗的过程中,已经把这篇《诗序》贯穿进去了,所以,在此不必单独拿出来解说了。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下周同一时间,我们继续学习《召南》的最后一篇《驺虞(邹鱼)》,欢迎大家届时参与。下面十分钟时间,大家可以议论,欢迎提出问题。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36:《召南·驺虞(邹鱼)(一)》2013.07.07)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34:《召南·何彼襛(荣)矣》(二)2013.06.23)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