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55:《论语·颜渊》025(2018.05.22)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QQ群讲座稿155:《论语·颜渊》025(2018.05.22)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272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颜渊篇总述】

【1】惟有“克己复礼”,方能成“仁”。若有私欲,则心不能正;若有人欲,则道心不得;道心不得,则不能通达天心。不能通达天心,岂能成“仁”?与天地并列三才,惟有人能“成仁”,方不愧为三才之人。人间本自仁居处,一人一日能克己,仁则由此归于天下。

由礼而言,人在天地间,本是参赞天地化育者,而非自私自利者,更非侵天犯地、同类争斗、伤害万物者,是故,人必敬天;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人心人性,不可等同于禽兽草木,是故,人必修己以敬,居其位而推己及人、正己正人。天地人、人与人之序,皆可复矣。

立志于仁在己,守仁在己,成仁亦在己,他人替代不得,亦强迫不得。既有仁德,则在人之位而施之于天地之间,可以德合天地、德配天地,无所扰于天地;施之于人间,则在己之位而仁民爱物,尽心尽性,尽职尽责,人间有人道,井然有序矣。

仁在于心而人所难见,礼守于心而行于外。如何“为仁”而“复礼”?非己所当视则不视,非己所当听则不听,非己作当言则不言,非己所当为则不为。如何判定是否己之所当?由己之正心、善性,由己所在之时位。既闻圣人之言,须习而行之。

仁之端在于恻隐之心,礼之端在于辞让之心。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谨而敬也;谨则无妨于事,敬则无伤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之情也;己之所欲,须是人人皆所欲,非私欲则无所争。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尽己之心,守己之分,有何可怨?

仁者之言,必是善言,必所能行,而唯恐伤人误事。所言非善,则伤人;所言不能行,则误事。虽如此未必可谓之“仁”,然而,“仁”必始于此。“成仁”在于“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在于“非礼”则“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守仁”在于谨敬而爱人。

【2】志于仁方克有君子之德,仁德既成方可谓之君子;由仁德而通达天德,方可趋于贤人之德,进而臻于圣人之德。何以修成君子之德?但求尽己之心,无所患于名利权位之得失,无所患于穷通生死之际遇,则“不忧不惧”,如此则可“守仁”进而“成仁”。

死生有命,不知命则无以为君子;富贵在天,君子无意于求富贵。君子之于同胞兄弟,固然亲之爱之,然而,己能志于仁而守礼义,却不能使同胞兄弟亦能如此。己能“守仁”而“成仁”,则必有朋有友,此心此性可通天下人人之本心本性,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矣。

仁者之于人也,虽“亲亲”而“贤贤”,但亦必一视同仁而无弃无敌,固不可拘泥于同胞兄弟也。然而,天下之人,必有不同,不可不有所辨。君子之辨,在于己心之明,非求之于心机、技巧。一旦使用心机、技巧,则难保诚正。己心如何能“明”?

人心本非不明,然而,一旦有不正不善之言耳濡目染,则私心杂念生,乃至如被水浸泡润湿,本心之明因此而失明;一旦因自身之遭遇,而有所忿懥,或恐惧、好乐忧患,则本心之明因此而受蒙蔽。是故,能守本心而不失,能正己心而不被蒙蔽,然后能明辨而有远见。

心明而正,然后能自正正人。为政者,须保全人之生命,而生命赖于食物,故必食物充足;保民安民,须赖于兵器士卒,故必兵器士卒充足;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则在于守信,倘若人而无信,则人非人、家非家、国非国、天下非天下矣。

人在世间,其身有生则必有死。天地之所生为人者,在于人心人性,不然,则天下便非“人间”矣。是故,天下之人,皆是天之民也,天之民能守人心人性,则虽“身”死而“人”未死;“诚”为人心人性之本,“信”为人心人性之用。食次之,兵又次之。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故,君子必重其质,亦须重其文。文质彬彬者,诚于中而形于外也。君子有人心人性,必有以著之于人言人行,未有仁德不呈现于言行之善者,亦未有言行之善不赖乎仁德者,是故“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为政者,其心不正不仁,则其言行岂能正能仁?设若其心在于“用度不足”,而不在于“仁政于民”,则其言行必求其用度之足而不计其民。君臣民一体也,有其一受伤,则其身心俱不安。但求用度之足而不计其民,是其质既不善,而其文亦不善或伪诈也。

其心欲正欲善,则须崇德;其言行欲正欲善,则须辨惑。如何崇德?必使忠信主导其心,言行惟义。如何辨惑?莫以一己之好恶、一时之好恶而惑乱己心;心既惑乱,则虽“恻隐之心”亦不能存,其所谓“爱之欲其生”亦非“仁”,“恶之欲其死”更非“仁”矣。

由诚与信而言,不诚必不信。诚信不依赖于财富。诚信者,可以有财富;有财富者,未必有诚信。此所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故,圣贤君子之道,所重在于德;小人之道,则所重在于财。是圣贤君子之道异于小人之道者也。

为政者之为政,须先正名分。有君之德,可以居君之位而尽君之责;有臣之德,可以居臣位而尽臣之责;为人父则须止于慈,此是为人父之本分;为人子则须止于孝,此是为人子之本分。倘若德不配其位,则其心非仁,其有计较自身是否“得食”之言,岂非必然?

【4】天下有所争,则必有狱讼之事;有狱讼之事,则须有明断是非之折狱者。明断是非,以求公正,而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是故,折狱不可不慎之又慎。刚正者,折狱不徇私阿上;折狱又须求速,不可懈怠、拖延,如“子路无宿诺”方可。

能折狱固可,然而,狱讼起于争斗,争斗起于私心。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必多狱讼,虽有能折狱公正者,亦终究“民免而不知耻”。惟有圣王在位,方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使人民“有耻且格”,此是“使天下无狱讼”之道也。

君之为政,必用贤臣。贤臣在位,则不敢倦怠而终日乾乾,一言一行无不发乎其忠心。忠者,其心诚善而端正,上合天理,下通人情,惟“以道事君”,既不徇私,亦不殉于某一人。君欲掣其臣之肘,是“君不君”;臣欲逢迎其君之意,是“臣不臣”。

政令既能仁,则民生可以身安,然而,必以圣贤君子之道行教化,然后可以“有耻且格”。是故,用以行教化者,须是通达天地、人性之“人文”,而非一代君主之思想理论,更非杂言杂说;进而使人能安分守己、职责分明,方能有条不紊,此即“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就“人”而言,人之所以为人者,则谓之美;非人之所当为者,则谓之恶。君子之于人也,但愿人人皆免于如同禽兽,而皆能修心养性以成仁。被他人称之为禽兽,世人谓之“骂人”,奈何有人为名利、贪生而竟然言行如禽兽哉?

为政者必自正,自成其美也。既能自正,然后其言行可正。人闻其言也,则亦趋于正矣;人感其行也,亦趋于正矣。为政者固然以其德,然而,赏罚奖惩之权柄在手,于其能自正者则赏之奖之,于其不自正者则罚之惩之,故曰“孰敢不正”。

盗窃,非人之所当为之恶也,君子为政,必以为患。然而,何以有盗窃之人也?政令不仁则有盗窃之人;教化不正则有盗窃之人。政令之所以不仁,教化之所以不正,在于为政者自心之不正。为政者自私自利,利欲熏心,政教岂能仁正?政仁教正,孰愿为此恶行?

君子不成人之恶,然而,嫉恶如仇而欲杀之,则非君子之心矣。无道者,人而不遵人道者也。为政者不思其政教有不仁不正之处,竟以“杀无道”为心,则自身已因嫉恶之情而蒙蔽其恻隐之心矣,岂能“就有道”哉?是故,“杀无道以就有道”者,南辕而北辙矣。

无杀心者未必是仁,仁者必无杀心。“杀无道”,厌恶之情也;“就有道”,喜好之情也。此好此恶,虽可谅解,却非善心。善心出于本性,好恶发乎情感。善心落实于政教,则其政教如春风,则庶民犹如草木而无不生长;上行则下效,庶民从政教。

【6】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谓之士。若所学既不正,则是世俗之所谓“士”,终不能成君子。士不可求闻,而须求达。求闻,则所求在外,心非仁而欲得仁之名,为博其名而阿世媚俗,则非伪即诈矣。求达,则所求在内,但求心之仁且正,虽“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善性,源于天赋,是故,人本列属“域中四大”。品德端正而无暇,质之美也;诚于中而形于外,直之道也;喻于义而不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之辨也。“质直而好义”,则人之得于天者不失,进而修养之,君子之德由此而可成矣。

于己之言,必察于心,既正且善而后言之;于人之言,必察于心,既正且善而后纳之。于己之仪容,必观于心,质直而呈于色;于人之仪容,必观于心,以辨其诚伪直枉。所思所虑,宜免于成见、意见,虚心以听人之言,谦逊而行己之事。如此则可“达”矣。

崇德者,德由小而大也;修慝者,心不藏垢纳污也;辨惑者,心无疑而定静也。修己以敬,然后可以崇德、修慝、辨惑。但行其义而不以得失为念,则德可以通达;己心有恶则必除之而后快,则心可以纯净端正;心性不因外事外物所动,则可以不惑。

【7】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之素质本非不仁不智,然而,心机一动而趋于名利,则失其直而流于枉矣。纵然有其心不正者,若是能直,则心与言行无爽,易辨易察;倘若不直,则巧言令色者容易误人。是故,须“举直错诸枉”。

直者未必是圣贤,而圣贤必是直者。于众人之中择其直者,于直者之中择其贤者,则仁智解在其中矣。“举直错诸枉”,则枉者不能成其事;圣贤得其位,则政可仁而教可正,向之枉者可以矫枉而趋于正,向之直者可以由此而得到勉励。仁智皆发乎性,非心计也。

志同道合者,方谓之友,是故,择友必慎。人之于友也,有所告诉则必发乎本心之诚正,而以善心引导,成人之美也。虽以诚正之心告之,虽以善心引导,而不可强加于人,故“不可则止”。强加于人,盛气凌人,虽忠虽善,亦是责人尤人之举,非君子之道也。

成德之君子,其友必皆是“志于仁”、“志于道”者,其言行文字,皆须载道、明道,如此则能相互砥砺,融会于心而彼此皆能进德修业。志同道合之友者,既是君子,则惟相辅相助而各自成其仁德,非借以谋求名利也。是故,君臣君子无不仁,天下归仁矣。

【今天发布完毕。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84:《诗经·唐风·蟋蟀》(2016.07.1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54:《论语·颜渊》024(2018.05.1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galaxy银河官网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galaxy银河官网 - yh86银河国际APP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